脚步|用脚步丈量“中国高度”

脚步|用脚步丈量“中国高度”
文章插图

在我国地理学界,世界上除了北极、南极以外,还有着“第三极”——珠穆朗玛峰。它有着世界上最高的海拔、与南北极同样寒冷的气温和大面积渺无生机的土地。自1721年这座巨峰第一次在地图上出现,征服它便成为我们一代代登山人的愿望。
提起珠峰的高度,“8848.13”或“8844.43”是否立刻跃入你的脑海?这两串数字是我国登山队与测量人员分别于1975年、2005年测得的结果。时隔15年,我国再次开展珠峰测量工作,并于2020年12月8日与尼泊尔共同宣布了珠峰新高度——8848.86米。
说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:珠峰的高度真有那么重要吗,为什么我们要一测再测?事实上,每个测量结果并非只是冰冷的数字,它还熔铸着一代代登山人顽强拼搏、团结协作的精神,象征着我国的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。它是科技领域与外交领域的“中国声音”,是全人类挑战极限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。
脚步|用脚步丈量“中国高度”】大自然变幻莫测,“不确定性”是登山的最大特点,科学则是最有效的“武器”。老一辈登山人曾经总结出这样一句话,“山下多出汗,山上少受罪”。高海拔、气压低、氧气少的情况下,人的身体会有什么反应?面对这种情况,如何采取正确措施?为了避免突发情况的产生,出发之前,我们还要储备很多地质、气候、生物方面的理论知识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还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,如高山向导、高山技能、山地救援,攀冰训练等,来增强队员的体能,锻炼永不服输的意志,提高技术操作能力。
站在峰顶的时刻固然璀璨,但一路的攀登又谈何容易!以我国西藏为起点,珠峰的北坡被称为“不可逾越的极限”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之间,各个国家的登山队员先后9次尝试从北侧攀登,无一不以失败告终。
在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活动中,挑战可谓接踵而至。受到热带气旋“安攀”的影响,珠峰出现多年未见的反常气象——降雪量多、速度快、风力大。为防止流雪现象的产生,我们中途不得不撤退两次——第一次在海拔6800米,第二次在8000米。
根据前辈们的经验,我们选择凌晨出发,在下午3点前到达顶峰,才能把更多时间留给返程。黑暗中攀登,我们只能用头灯照亮脚下的路,途中不仅要保持视线的良好,还要克服夜里的低温。雪落到睫毛上瞬间成冰,人的眼睛难以睁开,大家不得不停下脚步,待到冰化再继续前行。登山队员这个职业,是我们自己的选择,所以无论多么难,我们都会咬牙坚持。即使冒着十级大风,我们脚踩高山靴,靴下系着冰爪,手里拿着冰镐,腰间系着“生命绳”,互相保护,艰难前行。
登顶珠峰时,队员们说过最多的话就是“感谢珠峰接纳我们”。每次攀登,当我们行进途中看到北坡壮美的冰山,领略自然的力量;2008年,当我们在最高的山峰上完成北京奥运火炬的传递,喊出那句“同一个世界,同一个梦想”;2020年,当我们在峰顶停留150多分钟之久,创造中国人在峰顶停留的时长纪录……我们深深地明白,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高山固然险阻,我们征服高山的脚步从未停下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,一代代登山人义无反顾地踏上路途,丈量着“中国高度”,诠释着“不畏艰险、顽强拼搏、团结协作、勇攀高峰”的中国登山精神,用热爱的原生动力,书写成一部壮丽光辉的诗集。
在《强国课堂》第三季中,次落队长向青少年诠释了一名“攀登者”是怎样炼成的。这档针对青少年推出的“强国”主题公益在线素质课程,第三季以“长大后,我想成为你”为主题,持续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。
(次落口述,中青报·中青网采访人员谢宛霏、实习生张桢桢整理)
次落来源:中国青年报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
    推荐阅读